草莓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以后病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多个病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叶缘、焦枯。、花染病,呈色,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并失去商品价值。
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发病与温、湿度关系:草莓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孢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致使该病暴发成灾。发病与栽培的关系: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1个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后者在11月中旬才出现发病中心。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长,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病。如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的则发病较轻。
要点
草莓
a温度湿度过大时应加大放风量;b及时摘除老叶、病残叶、病梗、病果,集中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掉,消源;
2.冬季清园,烧毁其病叶、残株。
3.在生长季节要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切忌随地乱丢。要注意其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在肥料的施用上要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切忌偏施氮肥。
方案
1、发病期,及时病株残体,病果、病叶、病枝等。集中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掉,消源。
2、拉秧后病残落叶及残体。
3、对保护地、田间做好通风降湿,保护地或避免叶面结露。
4、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以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适量,阴雨天或下午不宜浇水,预防冻害[1]。
7、注意事项
1.
如何搞好水质,要明白什么水质是好水质,什么水色是好水质,及什么情况水质不达标。常规的水质指标检测就能反应出该水域的水质情况。一般的水产养殖常规检测有,水温、溶解氧(DO)、PH值、氨氮、亚盐、等,根据养殖需要也可以测总盐度、总硬度和总碱度的。??海盐调配调配不就得了。
苗圃保持40%至50%的阴蔽度。播种后每3天浇一次水,打开荫棚通风1天,7至10天后种子萌动,并有部分出土,除去盖草和塑料薄膜围墙。定植时期春、夏、秋三个季节均可定植,以春、秋两季为好。栽植以篱笆直立型为主,庭园栽培可采用棚架式。
统计凤山等32个县(市、区)6月6日到10日共诱虫头,比去年同期83.04%;白背飞虱比例为64.41%,去年同期为56.04%。田间调查:6月上旬末,大部稻区田间不断出现新孵化的若虫,发生量同比略有。
丁颖的这种划分被认为比较切合实际,对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组织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丁颖特别把当时稻谷产量仅占总产0.3%的西北干燥地区划为一个稻作带,并指出该带具有雨量少、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较少、水稻容易高产稳产的特点,随着灌溉条件的,增产潜力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