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青北白”的两大窑系的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长沙窑又称 “铜官窑”,是我国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地区之一。铜官窑釉下彩装饰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花草纹样。褐色彩 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 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
白釉绿彩枕,高9.5厘米,长16.5厘米,宽10厘米。枕长方形,圆角,一侧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底无釉。此枕小巧雅致,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图案简约,画风清新,寥寥数笔,意趣盎然。从此枕上可以看出长沙窑匠师融传统绘画技法于陶瓷装饰中的高超技艺。
珍珠地鹦鹉纹枕,唐,长17厘米。瓷枕腰圆形,枕面以排列细密整齐的珍珠纹为地,中心刻划一只展翅飞翔的鹦鹉,外周辅以白色的卷草纹。枕四周戳印相间排列的圆圈纹及朵花纹。纹饰线条细腻流畅,鹦鹉形象栩栩如生。此枕当为河南密县窑的产品。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
唐,高11厘米,口径10.7厘米,足径15.8厘米。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罐通体绞胎,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花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唐花瓷双系罐,高19.9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10.7厘米。罐口微外撇,短颈,颈两侧对称各置一系,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近底处刻深弦纹一道。通体施黑釉,近底处露 胎。乌黑的釉面上装饰四块灰蓝色斑块,似色料自然流淌而成,妙趣天成。
黑釉蓝斑壶,高15.6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8.6厘米。壶撇口,短颈,椭圆形腹,平底,肩部一面为流,相对一面为双带形曲柄,另两面各有一系。通体施黑色釉,里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蓝色斑纹为饰。此壶造型为唐代典型器,其丰硕的壶体显示出大唐盛世的风韵。釉面色调黑白分明,以大块色斑点缀器物,质朴而凝重。此件花釉壶应为唐代河南鲁山窑的产品,因为相同类型的瓷器残片标本造鲁山窑窑址中有发现。
花瓷腰鼓,长58.9厘米,鼓径22.2厘米。腰鼓广口,纤窑,鼓身凸起弦纹七道。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泼洒出块块蓝白色斑点,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此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月白色釉相衬托,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是唐代瓷器的传世。
巩义窑绿釉小壶,唐,高5.8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3.9厘米。壶撇口,圆唇,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短 流,对应的一侧有连于口于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圆形装饰。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此壶造型小巧圆润,具有巩义窑器物的典型特征。此窑还生产这种造型的茶叶末釉、白釉、黑釉小壶。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厘米,口径12.6 厘米,足径14.2厘米。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此罐系唐代长沙窑器物,唐代长沙窑是当时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唐代长沙窑瓷器特色鲜明,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唐,高18.2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9.2厘米。罐直口微撇,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肩部置四系。通体内外施清灰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口部及四系处涂以酱色釉斑。此罐为四川邛窑产品。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黄页88网合肥古玩收藏品栏目上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