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安徽教招备考——易混淆个体身心发展五大规律
2019安徽教招备考——易混淆个体身心发展五大规律
【习题测评】
(1)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B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体差异性
(2)班主任在班里搞“一刀切”“一锅煮”,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体差异性
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五大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个体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从群体的角度看,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的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6.个体身心发展的连续性
指的是人的身心发展会从出生到死亡不断的发展,没有停滞的时候。
指的是人的身心发展会从出生到死亡不断的发展,没有停滞的时候。
查看全部介绍